從京東試水穩定幣:看Web3從業者的下一個增長藍海
一條通道,能值多少錢?
我們從一個古老卻劃時代的故事講起。
1859年,蘇伊士運河開工,用了整整十年,挖出了一條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人工水道。當時造價4.16億法郎,相當于法國GDP的1.5%。放在今天,這是一項堪比國家級基礎設施的投資。
為什么當年要花這么大的代價去挖一條“人工的河”?
更重要的是:監管開始承認穩定幣的正當性。
就像蘇伊士運河不只是“通水”,更是“通商”;穩定幣立法通過的那一刻,意味著資本終于可以合法、直接地進入鏈上。不再依賴跳板公司、不用繞灰色渠道,少了成本、多了效率。
這是一個標志性時刻:合規通道,正式打開。
USDT的故事:不是發個幣,是抓住結構性位置
在講京東之前,我們得先看一眼“老大哥”Tether——USDT的發行者。
Tether到底抓住了什么機會?Bitcoin誕生之初,是為了點對點支付而生,但由于波動性太大,很難真正用于日常結算。而USDT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它不是“憑空誕生”的,它是市場真實需求催生出來的:提供鏈上交易的錨定資產、流動性中樞和避險工具。有人說得好:在每一輪牛市泡沫破滅后,穩定幣是留在市場里的“火種”,讓資金不必全身而退,能隨時等待下一波行情。Tether的回報也令人咋舌:
2024年凈利潤137億美元,團隊僅百人,人均產出超6800萬美元,遠超摩根大通、運通和伯克希爾。
這靠的是技術嗎?不是。靠的是結構性位置——它站在了鏈上資金流動的必經通道上。即便它曾遭遇調查、被監管罰款,但它沒有逃避合規,而是邊走邊修邊完善,最終讓全球數以億計的用戶“敢用”。這就是結構性紅利。而如今,一個新的紅利窗口又被打開了。
為什么京東要做穩定幣?
很多人說,京東進Web3了。但我不這么看。
京東做穩定幣,不是為了“發幣”,而是為了解決跨境電商的老問題:
結算周期長
成本高
資金占壓嚴重
銀行流程繁瑣
穩定幣的價值在于,它是現實與鏈之間的最短路徑。它可以:
實時到賬
跨境支付無需中介
手續費大幅降低
系統可自動化編排、可審計
所以說,穩定幣并不一定是Web3專屬,而是Web2企業建設金融基礎設施的新工具。
這不只是京東的機會,而是所有希望走出國門、鏈接全球的中國企業的機會。
穩定幣2.0時代:系統級的解決方案
過去的穩定幣,是為炒幣服務。今天的穩定幣,是為企業服務。它不再是一個“幣”,而是一個系統模塊,是財務結算系統的一環,是用戶激勵、供應鏈閉環、跨境結算流程的一部分。穩定幣的下一階段,是系統化、合規化、結構化的發展。這背后的機會,就是為企業提供“穩定幣基礎設施”的服務。
Web3從業者的角色轉型:從“投機者”到“結構師”
真正的機會,不在于你會不會發幣,而在于你能不能:
設計穩定幣接入的支付系統
搭建跨鏈結算橋
實現自動分賬與風控策略
幫助企業完成合規落地
如果你既懂鏈,又懂結構,還懂企業,那你恰好就站在這個交匯點上。
你如果光在Web3里轉悠還不行,還要變成更多Web2企業的服務者、結構師、通道建設者。
我們正在經歷穩定幣的“蘇伊士時刻”
回到那個最初的問題:一條通道,值多少錢?
蘇伊士運河的過路費沒人嫌貴,因為大家都知道:繞遠路貴、慢、危險。
穩定幣的通道也是一樣。你可以走灰道、搞套利、搭跳板,但那些風險是“臨時紅利”,而不是長期護城河。
真正值錢的是結構,是通道。這個行業下一個爆發點,不是熱鬧的發幣風口,而是沉穩的結構搭建。真正能賺到長期價值的,是那些為企業“修通道”的人。
吾命開此河,舟舶可沿之直抵波斯,合吾所愿。波斯王大流士的誓言,今天依然適用。現在,是我們這一代Web3人,去開鑿下一條新通道的時候了。
/END.
本文作者:牛小靜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