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貨幣可編程時——收益猶如“病毒”
作者:Thejaswini,來源:TokenDispatch,編譯:Shaw金色財經
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是如何將世界劃分成不同層次的。我們喜歡認為貨幣是一回事,基礎設施是一回事,而分配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這種說法更清晰,也更能簡化問題。美元就是美元,銀行就是銀行,支付網絡就是支付網絡。但這些都不是事實。貨幣始終與流通它的系統密不可分,而流通它的系統又始終與誰控制著它的使用權息息相關。每次貨幣在系統中流動,控制它的人都會從中抽取一些利潤。我們只是假裝不是這樣,因為這種假象很方便,F在發生的情況并非Crypto模糊了這些界限,而是這些界限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只是大家現在同時意識到了這一點。
對我來說,這種幻覺終于破滅了,而這源于一個看似平凡的因素:利率。你的銀行儲蓄賬戶只能提供微薄的0.4%利率,而由相同國債支持的穩定幣卻能提供4%到5%的利率。這顯然是某種市場失靈的表現。很明顯,我們所謂的“貨幣”和所謂的“基礎設施”從來都不是分開的。銀行給你這么低的利率,并非因為銀行業務成本高,而是因為它能這么做,因為它既掌控著資金又掌控著渠道,它決定把利差留給自己。
但這條護城河已經開始崩塌。
盡管銀行和監管機構在語義上爭論不休,但一些更根本的變化正在發生。Tether和Circle的市場份額合計在2024年3月達到91.6%的峰值。到2025年底,這一比例已下滑至86%,并且還在持續下降。原因不僅僅是收益型穩定幣,還在于發行穩定幣的成本大幅降低,也更加容易。
Stripe每年處理1.05萬億美元的交易金額。它沒有在Ethereum或Solana上構建,而是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優化鏈Tempo。為什么?因為在這樣的規模下,Stripe無法承受其他鏈帶來的擁堵或治理風險。Tempo集成了Bridge(用于發行穩定幣)和Privy(用于錢包),從而提供完整的架構:鏈、幣和托管。
最讓我震驚的是,這看起來不像是一種顛覆,更像是某種啟示。技術并沒有改變規則,而是揭示了規則的本來面目。對資金的控制就是對基礎設施的控制,就是對準入的控制。
這從來就不是三件不同的事。它們是一件事,只是戴著三張不同的面具。
樂觀的看法是,一旦每個人都明白這一點,競爭就能改善這個系統。或許,十幾個垂直整合的架構相互競爭會比只有一個架構帶來更好的結果;蛟S,圍繞穩定幣的監管透明度可以防止最嚴重的濫用。或許,構建和維護一個完整架構的成本會自然而然地限制任何單一參與者的攫取價值能力。
然而,悲觀的觀點認為,我們只是目睹了同樣的整合游戲以更快、更明顯的方式展開。贏家不會是那些擁有更先進技術或更公平經濟模式的人。他們會是那些在別人之前最快重建壟斷地位的人。
不管怎樣,這種錯覺已經消失了。接下來的十年里,我們將弄清楚這是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