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市場」破圈時刻:ICE 入局、Hyperliquid 加碼 巨頭為何爭搶「定價不確定性」?
你上一次聽到Web3的10億美元級別的融資,是什么時候?
2025年10月7日,預測市場Polymarket官宣紐約證券交易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ICE)將對其進行20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投后估值高達90億美元,這不僅是近年來Web3領域項目獲得的最高融資額之一,更將預測市場的潛力與熱度推至舞臺中央。
有意思的是,近期無論是Hyperliquid等去中心化玩家加入新戰局,還是Kalshi為代表的合規后發玩家加速追趕,這場競賽都在肉眼可見地加速。
而在此背后,不僅關乎誰將主導未來的預測市場,更關乎如何金融化現實世界中的所有不確定性。
來源:polymarketanalytics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從Polymarket與Kalshi的數據對比來看,除了總交易量Polymarket以13億美元vs4.1億美元大幅碾壓之外,在市場數量(1.02萬vs4.35萬)及未平倉合約量(1.7億美元vs2.4億美元)上,Polymarket均已落后Kalshi。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重返美國市場,Polymarket其實也在今年采取了合規嫁接的戰略:早在7月它就已以1.12億美元收購持有CFTC牌照的交易平臺QCXLLC,已開始對包括體育賽事和選舉市場在內的事件合約進行自我認證。
這也很可能和最新的20億美元巨額融資是一個組合拳,且Polymarket首席執行官ShayneCoplan在10月9日也發布帶有POLY符號的推文,可能成為兩雄競爭的關鍵變量。
從預測市場,到更大的母集
可能不少人會好奇,為什么紐交所的母公司ICE會對Polymarket擲出20億美元的巨額賭注?
這需要跳出Web3,從更大的金融母集來理解預測市場。
首先,ICE一直在Crypto領域積極布局,包括多年來以母公司和多個關聯實體相繼布局加密金融產品,陸續覆蓋Bitcoin現貨、期貨合約等標的,也包括眾所周知的加密交易平臺Bakkt。
其次,預測市場在本質上是「交易平臺」的一個子集,或者說另一種呈現形式,譬如Polymarket上有很多針對BTC、ETH等主流加密資產在10月底、年底等不同時間節點的價格預測投注。
從理論上而言,如果將預測兌現的時間節點無限細分,從年底到今日結束,再到1分鐘后、1秒鐘后,那本質上這就成了交易平臺上的即時「投注」(買賣行為),ICE看重的或許正是這種能夠金融化一切不確定性的能力,它能拓展現有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市場的邊界。
因此,像Polymarket這樣擁有巨大用戶基礎和交易量的平臺,可以作為ICE集團未來結構化金融產品、機構對沖工具和信息定價服務的關鍵入口,換言之,ICE并非看中單一應用,而是押注預測市場「衍生化一切」不確定性的潛能。
也正因如此,除了Polymarket與Kalshi這種更像是一條事件市場專科路徑的競爭,Hyperliquid等去中心化玩家也開始探索著在高性能合約平臺入口上插入預測模塊的混合路徑,兩條路徑分別有其優劣,但未來也可能互為補充或競爭。Hyperliquid等去中心化玩家的新變量
譬如Hyperliquid通過的HIP-3提案,它在核心基礎設施上引入了無需許可、由開發者部署的永續合約市場,此前只有核心團隊可以上線交易對,但現在任何質押100萬HYPE的用戶都可以直接在鏈上部署自己的市場。
簡言之,HIP-3允許在Hyperliquid上無需許可地創建和上線任何資產的衍生品市場,這徹底打破了過去PerpDEX只能交易主流Crypto的局限(延伸閱讀《perpDEX的「奇點時刻」:Hyperliquid為什么能踹開鏈上衍生品的門?》)。
這不僅意味著開放的合約部署機制,也為后續的預測市場模塊奠定了技術基礎,未來在Hyperliquid上,用戶或許可以直接交易這樣的市場:
「美聯儲下次會議是否降息」
「BTC本周是否突破7萬美元」
「ArbitrumTVL是否在月底超過Base」
在這種架構下,預測市場不再是一個獨立賽道,而成為鏈上高性能衍生品體系中的一個子模塊,且由于它復用了Hyperliquid的撮合深度、清算系統和訂單簿邏輯,天然具備更高的交易效率和資金利用率。
相比之下,Polymarket的模型更偏「事件交易」,Hyperliquid的模型更偏「價格交易」——一個從信息出發,一個從結構出發,卻都在指向同一個終局:讓未來的概率被市場即時定價。寫在最后
總的來看,以Hyperliquid等重量級去中心化玩家的介入,與ICE20億美元投資為前后節點,預測市場已經不再只是一個供大家「下注」或「預測未來」的小工具,而是成為機構、分析師甚至央行觀察市場情緒的前哨站。
這也意味著,它已不再只是投機者的樂園,而是正快速蛻變成一個高效率、高流動性的金融衍生品市場,成為DeFi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原語。